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浪潮中,轴承作为工业的“关节”正经历着深刻变革。2025 年,国际轴承行业呈现出技术突破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态势,从亚太地区的市场扩张到欧洲的政策驱动,从新材料应用到智能监测技术,行业正以创新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面对这一波国际趋势,国内轴承企业是否要跟?又该如何跟?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市场增长与区域动态:机遇与竞争并存
2025 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预计达 1451.9 亿美元,亚太地区以 41% 的份额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和日本成为增长引擎。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需求激增,驱动电机轴承需求增速达 35%,800V 高压平台配套轴承占比已超 60%;工业机器人 RV 减速器轴承寿命突破 2.2 万小时,采购量年增 38%。风电领域同样亮眼,某区域市场主轴轴承市占率超 40%,推动全球风电设备标准化进程加速。
国内轴承企业应抓住亚太地区市场扩张的机遇,加大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风电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布局。同时,要警惕东南亚成为制造业转移的新热点,当地人工成本较中国低 35%,吸引国际资本布局微型轴承生产基地,但高端技术人才缺口仍制约产业升级。非洲矿业轴承需求年增 15%,成为新兴市场的重要增长点,国内企业也可适当关注非洲市场,提前布局。
二、材料与技术创新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新材料颠覆传统性能
亚洲研究团队研发的短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使轴承寿命从不足 1000 小时提升至 6000 小时,质量仅为传统材料的 1/6。另一项突破性技术——氮化硅基自润滑陶瓷轴承,可承受 1200℃高温,摩擦系数降至 0.001 以下,寿命延长 3 倍,成本降低 30%。这些新材料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还推动医疗机器人关节轴承实现纳米级精度。
国内轴承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材料,提升轴承的性能和质量。例如,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研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智能化开启预测维护时代
集成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轴承可实时监测温度、振动等参数,提前预警故障。某风电项目通过该技术将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70%,运维成本降低 45%。AI 仿真系统的引入更将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50%,微米级轴承实验室已实现 0.5mm 直径轴承量产,精度误差控制在 0.1μm 以内。
国内轴承企业应加快智能化转型,积极引入传感器、物联网、AI 等技术,提升轴承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检测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建立智能化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实时监测轴承的运行状态,为客户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降低客户的运维成本。
三、绿色转型与政策驱动:顺应政策趋势
面对欧盟 2026 年全面实施的碳关税(CBAM),全球轴承企业加速绿色制造布局。国内某企业通过光伏发电项目实现碳排量降低 50%,而欧洲制造商采用绿色电炉炼钢,碳足迹减半但成本增加 3%。循环经济方面,自润滑轴承通过可回收设计减少 30% 材料消耗,相关国际标准提案已进入立项阶段。
国内轴承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制造布局。例如,可以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推动轴承产品的可回收设计,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
欧盟“工业 5.0”战略要求 2030 年前高端装备能效提升 30%,直接刺激设备更新需求。中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轴承国产化率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轴承需求年增 45%。与此同时,欧盟 REACH 法规限制 PFAS 类润滑剂使用,倒逼企业开发生物基润滑介质,研发成本增加 20%。
国内轴承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内外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加大在新能源汽车轴承、高端装备轴承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国产化率;同时,积极应对欧盟 REACH 法规等国际政策变化,加快绿色润滑剂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标准化领域正展现新动向。2025 年 ISO/TC4 全会由某亚洲国家承办,主导制定圆锥滚子轴承、自润滑轴承等国际标准,推动全球设计与生产统一化。中国专家已成为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领域核心成员,在轴承理论计算、测试方法等方面贡献关键技术。跨国合作项目如欧盟“工业 5.0”战略,通过能效提升目标推动轴承技术迭代,而北美石油化工领域则通过 API 610 标准强化产品耐久性要求。
国内轴承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标准制定,提升企业的国际话语权。例如,可以加强与国际知名轴承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中国轴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未来挑战与趋势展望:把握发展方向
尽管行业前景广阔,高端市场仍面临技术壁垒。人形机器人关节轴承 90% 依赖进口,谐波减速器轴承市场长期由国际企业主导。不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某区域企业开发的三排滚子双列圆锥主轴轴承实现 2 - 12 兆瓦风机量产,并研发 20 兆瓦以上产品。政策层面,中央财政设立专项基金,对突破 P4 级以上精密轴承技术的企业给予 15% 研发补贴,预计 2026 年国产高端轴承自给率将提升至 40%。
国内轴承企业应加大在高端轴承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的国产化率。例如,可以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积极申报专项基金项目,加大在精密轴承技术、人形机器人关节轴承、谐波减速器轴承等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十年,全球轴承市场预计以 9.53% 的复合增长率扩张,到 2034 年达 3294 亿美元。随着 AI、物联网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轴承将从单一机械部件向“智能感知单元”进化,而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将成为竞争核心。
国内轴承企业应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例如,可以加大在智能化、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从亚太的市场扩张到欧洲的政策革新,从新材料的突破到智能化的普及,2025 年的轴承行业正以多元创新重塑全球工业格局。在技术迭代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下,这一“机械关节”不仅承载着设备运转的使命,更成为连接产业升级与绿色未来的纽带。国内轴承企业应紧跟国际趋势,加快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asiabearing轴承行业展
2026年广州国际轴承展览会即将于2026年3月4日-6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展会更多资讯及预订展位,详情请登陆官网 :广州国际轴承展览会
凡本网注明“来源: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联系方式:020-38217916;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