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广州国际轴承展览会即将于2022年3月3-5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举行。邀您关注今日新资讯:
轴承行业的发展起源
轴承(Bearing)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friction coefficient),并保证其回转精度(accuracy)。
早期的直线运动轴承形式,就是在一排撬板下放置一排木杆。现代直线运动轴承使用的是同一种工作原理,只不过有时用球代替滚子。最简单的旋转轴承是轴套轴承,它只是一个夹在车轮和轮轴之间的衬套。这种设计随后被滚动轴承替代,就是用很多圆柱形的滚子替代原先的衬套,每个滚动体就像一个单独的车轮。
在意大利奈米湖发现的一艘建造于公元前40年的古罗马船只上,发现了早期的球轴承的实例:一个木制球轴承是用来支撑旋转桌面。据说列昂纳多·达·芬奇在1500年左右曾经对一种球轴承进行过描述。球轴承的各种不成熟因素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球之间会发生碰撞,造成额外的摩擦。但是可以通过把球放进一个个小笼里防止这种现象。17世纪,伽利略对“笼装球”的球轴承作过最早的描述。十七世纪末,英国的C.瓦洛设计制造球轴承,并装在邮车上试用以及英国的P.沃思取得球轴承的专利。最早投入使用的带有保持架的滚动轴承是钟表匠约翰·哈里逊于1760年为制作H3计时计而发明的。十八世纪末德国的H.R.赫兹发表关于球轴承接触应力的论文。在赫兹成就的基础上,德国的R.施特里贝克、瑞典的A.帕姆格伦等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对发展滚动轴承的设计理论和疲劳寿命计算作出了贡献。随后,俄国的N.P.彼得罗夫应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轴承摩擦。第一个关于球沟道的专利是卡马森的菲利普·沃恩在1794年获得的。
1883年,弗里德里希·费舍尔提出了使用合适的生产机器磨制大小相同、圆度准确的钢球的主张,奠定了轴承工业的基础。英国的O.雷诺对托尔的发现进行了数学分析,导出了雷诺方程,从此奠定了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基础。
(运转世界大国龙腾 龙出东方 腾达天下 龙腾三类调心滚子轴承 刘兴邦CA CC E MB MA)
我国轴承产业发展现状是什么?
曾经参加过国产高铁轴承的试制工作(仅负责锻造工艺部分),试制的产品性能和SKF最大的差距在于产品稳定性,轴承运行时温升明显,一批轴承可能只能选出几个轴承能合格,所以还不敢商用,高铁轴承的话几个大厂都有涉及试验,中车也成立了高铁轴承公司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估计慢慢会攻克。在试制的过程中个人感觉我国还是欠缺对轴承的基础研究,比如锻后的组织、锻压比分配等等问题还是欠缺的,而整个轴承生产工艺在原材料、热处理和磨加工都有很多问题没有深入研究,试制过程只能浅尝辄止。大概有这些问题,原材料:新材料的开发,冶炼技术特别是碳化物的控制。热处理:热处理组织也还有争议,这个涉及秘密不多说。磨加工:有很多东西波纹度、凸形控制、粗糙度等也有很多不明确的待研究。
企业的投入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对于高铁轴承公司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和资源进行研究大部分研究工作给了公司的博士后站。部分高校也有研究涉及,但是感觉他们的研究不太接近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有装备上的差距,特别是高精度磨削加工的设备、高精度的检测仪器和国外还是有差距的。另外一个就是基层参与实际工作的工程师待遇太低了,大部分优秀的人都转行离开,也是导致轴承行业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
说到企业投入不足、基础工程师待遇差,也是有原因的。改革开放后,由于轴承技术门槛低,沿海的小作坊式轴承厂遍地开花。我去过聊城烟店的中国轴承锻造第一村,全是家庭小作坊,有些甚至是自家猪圈摆两台车床就开始生产轴承。什么原材料、热处理、锻造等内在组织质量控制等倒对他们都不重要,尺寸差不多就行。成本低,外表也看不出来差别,加上贴牌仿冒等等,对这些大厂特别是国企冲击太大。导致通用轴承竞争压力巨大,正规大厂生产这些通用轴承几乎没有什么盈利。很多轴承大厂生存都困难,没有利润也很难有研究投入,没有研究投入就没有高端产品,没有高端产品就没有利润,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说了些消极的说说成就。现在中国在某些专业轴承上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比如风电轴承方向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GE(美国通用电气集团)每年从中国某轴承厂买上亿美金的风电轴承,还有其他国际风电巨头也在该厂大量订购轴承,说明该厂的轴承工艺水平、质量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风电刚开始发展时,大尺寸的风电轴承这个方向对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空白。在一批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中国制定了相关标准,在国内、国际市场有了不错的占有率也是给了轴承人极大的信心。
随着这两年国家的环保治理,加上世界经济急转直下,小作坊式轴承厂大量倒闭,大厂盈利能力改善,相信未来轴承行业会有较大洗牌,强者恒强。只要有一定的垄断,大的轴承厂可以获得应有的利润,提供资金去研发投入和员工收入。相信有了钱,技术也就能慢慢追上来。
这些年烟店的野蛮式发展的轴承作坊大批倒闭,小轴承厂也逐渐分化吞并,某些实力强大轴承厂可以全工序生产轴承,质量可以,价格低活了下来,某些厂也专注于某一工序成为轴承产业的配套和基础研究,这些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再谈谈轴承行业的装备现状与发展情况。
我在该厂期间参加了几次大的锻造生产线改造主要是自动化升级,使用自动化机械手代替人工喂料、上料,大大地减少了每条生产线的工人数量。但是自动化的升级过程不是工厂主动,而是由于锻造行业极差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导致年轻人根本不会去干(没人干啊!年轻人看一眼就走了,老年人干又觉得累),招工极为困难,加上一些老工人退休、工人工资上升。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加上国家补贴、提倡智能制造等综合因素,于是很多工厂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
在早几年,轴承行业的锻造工序一直是自动化最弱的环节,因为锻造工序工况恶劣,高温、振动、灰尘这些都是精密机械的噩梦,所以锻造自动化的发展缓慢。最开始是使用集成在压力机上的步进梁式的机械位移装置。
这种机构通常采用压缩空气或电机为动力,负载能力小,稳定性不好,换型号更换工装麻烦只适用于单一型号大批量生产(不得不吐槽国内北京某所设计的这个机构工人根本不喜欢用)国内直到现在这个设备也一直不成熟,而西德在1978年为国内的轴承国企设计过几条锻造生产线,采用复杂的机械结构实现步进送料,即便放在现在也算先进可靠,直到前年才从北京退休。一直是业内抄袭仿照的对象,算是这个行业曾经最顶尖的锻压生产机线。
这一次产业升级中,轴承工厂最先改造实现自动化的当然是锻造车间,原因我上面说了,后来逐渐推广到车加工、磨加工。注意磨加工和车加工的标准轴承套圈很早之前就有了连线的自动化线,这些都是大批量产品的成熟生产线。这里说的是中小批量产品,工厂使用机械手继续替代以前未能自动化的人工。但是总的来说这次对效率的提升并不明显(个人见解,欢迎同行补充),主要目的是代替人工,以效率为目的的升级早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锻造机器人视频
而车加工的装备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从最早的普车到现在的数控车床,少部分特大批量的产品车加工用到了加工中心,一个锻件进去,无需人工操作,出来就是车加工成品。车加工是轴承制造工序最不重视的工序,因为大部分轴承最终工序都是磨加工,所以对车加工的零件要求也不会那么高,所以装备更新较慢。但是现在的风电轴承等大型轴承很多非工作面都是车加工为最后工序,所以对大型立车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某国产的立车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已经换装宝岛的装备。
热处理重要的渗碳、淬火生产线或者大型正火炉几乎被国外设备垄断,国内厂商的只有一些不太重要的锻造加热、退火、回火等工序在应用。这个工序总体来说大批量产品自动化程度较高,而小批量产品还是传统的人工操作。
磨加工的装备不太了解,大部分都是国内几家厂对原有的磨床数控升级,部分大批量产品有自动化连线。
总的来说,轴承行业工艺上和国外差距不大,工艺上的差距主要在热处理和磨加工上面,最主要的差距在装备上,是整个工艺过程的装备都是落后于国外产品。
文章来源:百度-轴承网
2022年广州国际轴承展览会即将于2022年3月3-5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举行;展会更多资讯,详情请登陆官网 https://asiabearing.gymf.com.cn
凡本网注明“来源: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联系方式:020-38217916;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